查看原文
其他

“网络募捐”的刘鑫,究竟是何等“神”人?

小冠 风车读书
2024-09-08

一个年过三十、曾用名为“刘鑫”的女子,在民事官司败诉、被判赔款之后,通过微博募捐求助,社会舆论为之哗然。

随后,其账号被永久禁言。

不少网民大骂她,同时,也有一些人认为,应该同情她。

这也引发了小编的好奇心:

刘鑫到底做了什么?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?

细读她过去的新闻,和她本人的公开声音,起初,令小编很愤怒;但接下来,更多的感受,是为之悲哀:

此人的内心,分明就是一个“受害者人格”的无底洞。

其内在逻辑是:

“我太可怜了,一直在受害,整个世界都对我充满不公。”

“所以,如果你还‘有点良心’,就应该无休止、无底线地救助我,而我本人,无需承担半点责任,甚至无需一句感恩。”

“这是一种扭曲的心理,最大的伤害,其实是对自己,让自己的道路越走越狭窄,和真正的友情、爱意和信任,变得越发疏远。”

上述观点出自心理学家李宗厚的一本书,《别让受害者心态害了你》。这本书值得一读。

救命之恩,为何换来见死不救?

刘鑫近期被二审判决败诉,向昔日同窗江歌的母亲,赔偿各项经济损失和精神抚慰金,共计69.6万。

这一切的原委,是当初江歌救了刘鑫,但刘鑫却对因此惹火烧身的江歌,见死不救,坐视她被残杀

2016年,刘鑫在日本留学,这期间,她交往过一个名叫陈世峰的男友,陈世峰也是留学生。

二人一度同居,后来因故分手。

陈世峰几次骚扰、威胁刘鑫,言行举止越来越暴戾。

刘鑫为了躲避陈世峰,搬了出去,和一个名叫江歌的女留学生,合租公寓。

刘鑫和江歌经常一起逛街,看上去就像一对好闺蜜。

11月2日下午,陈世峰来到刘鑫和江歌的住处,进行纠缠滋扰。

江歌建议报警,但刘鑫不同意,担心把事情闹大,被房东得知,给自己惹来更大的麻烦。

当晚,陈世峰持刀来到刘鑫和江歌的住处,要求刘鑫出来和他谈谈。

为了保护好友,江歌把刘鑫拦在身后,自己出门和陈世峰沟通,试图把他劝离。

恼羞成怒的陈世峰,抽出尖刀,要对江歌行凶。

江歌想要逃回房间,但刘鑫却已经紧紧锁上了门。

江歌大声呼救,刘鑫一直没有回应。

她被陈世峰追上,捅了十几刀,重伤身亡。

随后,陈世峰被逮捕,2017年底被日本法院判刑20年。这厮确实罪不可赦。

而刘鑫,虽然无法受到法律惩处,但从她显然负有极大的道义责任。

有人说,她当初和江歌的友情,恐怕也只是“找个老好人,为麻烦缠身的自己,当挡箭牌”,她从一开始就在利用江歌。

而江歌却真心把她当成朋友,换来如此令人寒心的结局!

按照书中的分析,刘鑫确实很有可能,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她“天生如此不堪”。

——“受害者心态”,往往有一个激发的起因,和持续建构的过程。

刘鑫遇到了一个极端奇葩的“男友”陈世峰,想要从这个“魔鬼”身边逃离。

身在异国的她,由于种种原因不敢报警,其内心的恐惧和无助,我们也可想而知。

在这种极端的恐惧,和难免随之产生的“命运不公”感之下,自我保护,成了首要目标

同时,也会把任何对自己抱有善意的人,都当做救命稻草——就像一些溺水者看到其他人,会死命抓住。

只求自己能够活下来,无暇顾及那个人会不会也被拖下水溺死。

哪怕用他人的生命,换来自己的幸存,从此背负着近乎罪孽的“十字架”

“全世界都在针对我,冤枉我!”

刘鑫对舍命救助自己的江歌,非但没有感恩之言,和报答之行,反而和江歌的家属成为仇人

并且,反复声称自己受到天大的不白之冤,仿佛比窦娥还委屈。

如此做法,确实打破了普通人最朴素的良知底线。

按照书中的分析,刘鑫除了无可争议的道德瑕疵之外,也有着深入骨髓的可怜、可悲

或许,在隔着紧锁的房门,耳闻目睹江歌被残忍杀害之时,刘鑫除了恐惧之外,也会感到良心的极大不安

之后,当她独处时,痛定思痛,除了凶手屠刀的恐怖魔影,也许长久“阴魂不散”之外,恐怕也会觉得自己太懦弱、太可耻……

然而这一切,刘鑫不敢公开承认,甚至不敢在其他人面前流露出哪怕半点蛛丝马迹。

劫后余生的她,会设法为自己找到“极其充分”——或曰“足以完全说服自己”——的辩护理由。

当欠下无法偿还的道义人情之债,一个并不罕见的心理反应,是逐渐说服自己“我其实根本无需偿还什么”——以免让自己的良心受煎熬,甚至被压垮。

当江歌的妈妈,指责刘鑫的见死不救,把她视为害死自己女儿的“共犯”,将她告上法庭时,站在刘鑫的角度看,这是一个“让我再次身临危险”的恐怖危机。

——就像一个曾经的溺水者,再次被打落到水中。

于是,刘鑫对江歌之母的指控,竭力辩解、开脱责任;

也由此对江歌之母,乃至和江歌有关的一切,都再无半点感恩,只剩下由恐惧而滋生的怨恨

“你们为什么一直‘阴魂不散’,和我没完没了?我只是想要活下来而已,难道有错吗?”

同时,刘鑫已经形成的受害者心态,在和江歌之母的漫长诉讼——或曰不遗余力的“自我保全”——之中,不断滚雪球加大、加固。

不断撒谎,比如声称案发之时“来例假着急回家,没留意把江歌落在身后,导致江歌遇到堵在楼梯口的陈世峰,不幸遇害”。

由此“表明”江歌之死,和自己无关。

众多网民都看穿了刘鑫的谎言,尤其是不可手段推卸责任的作派,为之愤慨不已,有些人责骂刘鑫。

而受害者人格一旦固化,外部的谴责越多,就越会觉得自己既弱小,又委屈

哪怕自己负有再大的道义责任,也会被淡化,被漠视。

尤其是,像刘鑫这样,把自己视为“万年受害者”的人,还会用各种手段,赚取其他人的同情,包括寻求支持自己的网友,要求网友为自己募捐赔偿金。

她在寻找更多的“江歌”,或曰“救命稻草”。

但即使你热心帮助她度过了难关,在她心中,也只是一根“草”你的悲欢、苦乐,乃是生死,在刘鑫心中,都没有任何重量

“这种人就像无底洞,随时准备着榨取热心帮助自己之人,即使榨干一切也在所不惜,但不会有任何发自内心的回馈。”

“其最可悲之处,就是只求‘活着’,或曰苟活,失去了人类生活中更为可贵的东西——爱与被爱的精神力量。其精神世界,无异于一团烂泥。”

刘鑫为何也有不少“铁粉”?

另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,是刘鑫曾经的微博,也拥有非常可观的“人气支持”:

数十万的粉丝,和其中为数不少的铁杆支持者。

当刘鑫二审败诉,在网上“叫屈、哭穷”时,还真有不少人为她捐款。

而且不是块儿八毛的戏谑,而是数额不菲的真心支援。

很可能,如书中所言:

有两类人,尤其容易被有受害者心理的人所“捕获”,陷入无底洞。

第一类人,是性格过于单纯、善良的人。

他们没有经历过人间险恶,尤其是,生活环境优渥,有一定的物质资源。

“受害者”反复声称自己有多可怜、有多冤屈,一直遭受着欺凌,这些一面之词的悲惨倾诉,对于过于单纯善良的人来说,不啻为惨绝人寰的遭遇。

而单纯善良者的种种帮助,尤其是不求回报的“路见不平,破财相助”,则正中“受害者”的下怀——如此“肥羊”,多多益善!

第二类人,是与之类似的、有着受害者心理的人。

他们彼此之间,也容易形成共鸣。

或者说,将彼此近似的歪理,作为自己的信念支持系统,也让自己的受害者心理,变得更加顽固。

这些必须加引号的“受害者”,彼此之间一般不会“鼎力相助”,不会真的为和自己相似之人掏多少钱,办什么事;

但是,在网络环境下,这样的人很容易相互抱团,相互留言支持。

这样,就能形成一个类似“我们才是众望所归”的“民意支持”环境,从而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单纯善良之人“上钩”

——反过来讲,看透了上述的道理,也就对充满受害者心态的“损友”或曰“无底洞”,多了几分免疫力

无论如何,其他人的援助,终究是身外之物,而受害者心理,是一种外力注定无法填补的“心病”。

无论类似刘鑫的“万年受害者”,还是她的铁粉们,真正的出路,是自我反思、自我改变。

图片/均源自网络

推 荐 阅 读

(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)

因公众号平台推送规则更改
请在右下角点下“点赞” “在看”
第一时间阅读文章

好看的人都在看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风车读书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